南充白塔
“白塔晨钟” 南充古八景之一
南充白塔,矗立在嘉陵江东岸的鹤鸣山上,据历史记载,南充原有黑白二塔,黑塔在城内东街,明弘治时建,清初被毁;白塔,又名无量宝塔,北宋初年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白塔。
白塔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若干次地震,受过千年的雨打雷击,沧桑岁月, “无量宝塔”依然宏伟壮观、牢固结实。据说,原塔旁建有白塔寺,每天清晨僧人鸣钟,南充全城人民便起床劳作,清代学者游白塔曾有诗赞叹“隔水招堤一塔圆,山僧早起爱迟眠,鸡声未报钟先到,催动江城万户烟。”“白塔晨钟”为南充古八景之一。
南充白塔屹立在突临的山岩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登上白塔可鸟瞰全市的最佳风光。
国务院核定南充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充白塔高37.1米,为13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四方形。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维修塔内梯步,后立碑称其为“无量宝塔”。塔身外壁用白垩涂饰,俗称白塔。
关于白塔的建造年代,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文廷海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塔身铸有“建隆万寿之塔”6个字,其中“建隆”二字,有学者认为是宋太祖的年号。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时,虽然年号叫“建隆”,但这时四川还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所有。乾德三(965)年宋将王全斌率军攻入成都,这时,今四川地区才归宋所有。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绝不可能在后蜀国的地盘上建白塔。那么,“建隆”是什么意思呢?文廷海告诉记者,塔身铸有“建隆万寿之塔”6个字,又被称为“无量寿塔”,所以“建”有“立”之意,“隆”有“高”之意,合起来就是“建立万年之久的高塔”。白塔从总体风格来看,形制为方形素面,具有唐代石塔的风格;但在重檐和穹门结构来看,又具有宋塔的风韵。在朝代交替之际的建筑一般有两个朝代的风格,南充白塔属于唐塔风格的可能性非常大。古塔的主要构成有天宫、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等,而且天宫、地宫应必有其一,但是南充白塔既没有天宫,在1981年塔基维修时也没有发现地宫。
2006年,国务院将南充白塔即无量宝塔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姚白塔
大姚县城西面的文笔峰上,有一塔高耸,因塔身粉白,人们称它为白塔;又因形状酷似庙宇中常用的磬锤,故又称磬锤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塔。白塔建于746年,为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白塔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地震,仍安然屹立。1982年,省政府拨经费重修,恢复了白塔的本来面貌。白塔在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姚白塔的造型在云南也是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相传为唐天宝年间迸人滇中地区的吐蓄所营造,所以对研究西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塔形的构制特殊,塔身高18米,为空心砖塔,塔身硕大的上部呈圆锥形,分塔座及下、中、上三部分,上段建圆锤形塔身,顶端浑圆,全塔其座宽阔,腰部秀丽,顶部雄浑,呈八角形,这种形状的高塔,在云南实属罕见。
据说,1975年修理白塔时,发现塔顶有一方洞,边长40厘米。这可能是原来安置塔刹的柱洞。原八角柱正四万辟有镂空的佛龛各一个,内供佛像,后因加固塔身而填塞。看来,这座磬锤塔古代是有刹顶,塔身有佛龛,通风较好;现存的塔身形状,与古代略有不同。经有关人员考查,此塔属于藏式喇嘛塔,为密宗佛教流传滇西的遗物。修塔时,曾从塔顶部发现梵文、汉字印砖,其中汉文有:“大佛顶”、“光垢净光咒”、“十方请佛灵塔咒”等字样,前人还发现“尉迟监造”的印字砖。道光《大姚县志》载,此塔“相传天宝年间吐蕃所造”。由此推之,这所磬锤塔大约是南诏与吐蕃关系较好的中唐时所造。
附:中国古塔的起源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
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成道;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清白与崇高,“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不管怎样,印度串堵波在与中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
佛塔的中国化正是基于中国人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