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有56个民族,地大物博,各地都有不同的婚礼习俗,今天小编就盘点一下中国比较有特色的婚礼习俗。一来感受一下中国文化,二来准新娘新郎们也可从中找些灵感,为自已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九寨沟藏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一夫多妻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男女青年大都自由恋爱结婚,但有的也经父母作主。无论父母作主或自由恋爱,都必须请至亲好友为媒,首先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
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邀约自己的伙伴作伴郎,穿上华美的服装,英姿勃勃的头一天就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家则预先就通知了自己的亲友,到第二天出嫁时,女方的父母亲戚和陪伴们个个身着节日盛装,在男方青年们的陪伴下,一道向男方家出发。沿途女方家的亲友摆好了洒坛,大碗向男方迎亲的青年们敬洒,过一道关又一道关,只灌得迎亲的小伙子们骑不稳座骑。女方村寨乡亲把迎亲队伍灌得越醉越开心。
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抵达男方家,要鸣枪迎接,新郎把新娘扶下马背,双双进入男方家。等候在新郎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主婚人的角色,为新郎新娘祝福,并给新郎新娘系上洁白的哈达,象征美满合谐,白头到偕老。此时男女青年们对唱起热烈的山歌,老人们则开怀饮洒,兴尽方散。
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早早起来,背回一桶水,象征从此新娘就是这一家的主妇并将孝敬公婆了。 三天以后,新娘又同自己的父母亲戚和伴娘们千别婆家,回到娘家去,此一去或三五日或几个月甚至两三年再回到婆家来,这就要看夫妻二人的感情和新娘的意愿了,而且需新郎亲自去迎接。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张家界除了那奇峰竞秀、气势壮观的自然景观外, 当地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也别有一番情趣。
未婚男女通过赶“边边场”、山间对歌、木叶传情等方式,男子会向相识或陌生姑娘传送爱的信息,主动展喉歌唱:阿妹家园有棵梅,你家爹妈砍刺围,干围万围围不住,哥变蜜蜂花上飞。如果姑娘有好感,也会和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阿哥是否吹得来,有朝一日学会吹,只用木页不用媒。姑娘以大胆的方式表达给对方。这就初功告成。姑娘得到父母同意后,男方就请媒人穿针引线,并选在一个重大节日里备一块丰厚的带尾巴的腚肉送到准岳母家。女方会热情款待,但对婚事只字不提。男孩回家,如果那块屁股肉只切了一小块,其它连尾巴一同返回,那准没戏了。女方如果全部收下,那意味着好事成全。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恋人之间的感情升温。男女双方会商量结婚事宜。从这以后,土家姑娘就会偷偷练唱哭嫁歌。
当男方把结婚喜日送给女家,姑娘本应兴高采烈,全家也应笑语欢欣,但出现的却是哭声满堂。这就是哭嫁的开始。从即日起,嫁女在闺房摆桌,邀女性亲朋好友九人围坐四方,自己居中,并领哭唱,同伴接唱。哭嫁主要内容是:追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拜托兄嫂事。哭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的。节奏自由,曲调朴素,语气词特定。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一般情况嫁女事前都偷偷学会了哭嫁词曲。母女对哭的歌词有:
女:娘呀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呀梳把头,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摇白了头。
娘: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女儿去哎娘难留,往后日子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度春秋。
哭嫁也有骂人的,不过不会是真意的,主要是哭骂媒人。哭词大意是:你那背时(不走好运的意思)媒人想挂面(礼品:面条),那背时媒人想猪头,那背时媒人烂嘴巴,那背时媒人烂舌根。媒人呢,听了不但不恼。反而不时插嘴笑唱:燕子大了出花楼,狗崽大了往外走,女儿大了出嫁了。我不烂觜你会磕响头求。一哀一喜,一恼一笑,风趣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出嫁之日,是哭嫁之极,嫁女哭父母,哭伯叔,哭姑姨,哭姐妹,哭哥嫂,哭闺友,哭梳头,哭上轿,哭辞祖宗,。哭声大作,声泪俱下,哭得悲忉,哭得震憾。哭声也真,哭词也凄。进入男家,哭声仍旧,新郎背新娘入堂拜天地。
湖南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哭嫁的水平高低也是衡量姑娘才智和贤惠德淑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土家婚俗有些变化,但哭嫁仍然存在,所不同的是内容变了,严格地说是一个仪式。再说现在哭嫁,新娘所哭对象都会给她一个不小的红包。以期望夫妻恩爱,永远幸福。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