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塑化剂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你的位置:首页->风尚家居->生活常识
爱家资讯搜索:
热门标签:
远离塑化剂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来源:网络   频道编辑:爱家家居网   时间:2011-6-12 17:00:09

  导语:塑化剂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等食品包装;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以及方便面、浓汤类食品、粉末清洁用品、医疗仪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儿童玩具等。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表示,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他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砒霜能毒死人,但小剂量砒霜却可治疗白血病。塑化剂DEHP也一样,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且动物代谢试验也证明,DEHP在两天之内就可自行排出体外。”

  台湾相关专家建议,在做出明确界定之前,除避免购买已被列入“黑名单”的品牌和食物类别,尽量不要吃浓稠状饮料等加工食品。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则提醒,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说明里面含有塑化剂,购买和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选择儿童用品时,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尽量少买。带保鲜膜的食物一定不要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尤其是肉类,因为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毒物。伍学焱还建议,人们可以学着简单生活,在平时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比如,少吃一次性塑料包装的食品,在家里盛装食物时,选择瓷质餐具等。

    尽管一些专家出来辟谣,但人们仍然谈塑色变,信专家不如信自已,这些有害物质还是少接触为妙!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种生活习惯易接触或食用塑化剂:

  习惯一: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当你喝一瓶果汁时,如果它不是10块钱左右的纯果汁,但看上去像果汁的话,它就是加了起云剂。因为这种果汁中真正的果汁含量只有3%-5%,如果光把果汁兑水的话,看上去与清水差不多。所以当你看果汁中的配料时,不光有水果原汁,还有香精、色素和起云剂(也叫稳定剂或乳化剂)。

  在食品工业中允许使用的起云剂,一般是由棕榈油加乳化剂混合,会使果汁看起来浑浊,更像真果汁。而添加塑化剂(DEHP)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黑心厂商就用它做起云剂,不仅节约成本,“起云”的效果比原来更好。

  习惯二:长期食用方便面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转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但实验室采集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远超标准。

  习惯三: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

  增塑剂也被广泛用于聚氯乙烯(下称“PVC”)制品中。研究人员指出,DEHP是一种内环境干扰物,会影响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若累积到一定程度也将诱发癌症。实验发现,PVC垫片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PVC垫片有较高溶出量。

  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但可以用于汽水、啤酒、黄酒及蒸馏酒瓶盖。不过,市面上仍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在食品中能检测到DEHP,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

  习惯四:使用塑料餐具不当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些贪图方便和便宜的行为,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

[1] [2]  下一页

收藏本页   复制链接
  家居新闻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TOP10
   行业资讯  人物观点
   装饰促销  建材促销
风格   空间   户型   类型   色调
合肥家居资讯
   家居秀  效果图